第一篇:韩非子朴素的辩证发展思想
韩非子朴素的辩证发展思想
──《中国哲学》学习体会
杨 玉 龙
“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著,成系统的理论,但散见于言论性、综合性著作中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十分深刻的。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孟子》、《庄子》、《(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荀子》等等诸子百家都涉及和论述了辩证发展的思想。其中,韩非子作为先秦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大家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朴素的辩证发展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上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人,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争霸即将结束,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大变动,科学大发展,必然促使哲学思想的活跃和进步。韩非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综合了法家的三大思想,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子运用大量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了许多深刻的哲学道理,形象地体现了他对事物发展、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包涵着丰富的辩证发展思想。
一、“矛盾”之说
为了推行法治思想,反对异己,韩非经常运用矛盾律和排中 1
律来揭露其他学派自身的矛盾,说明对立的思想或事物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一》篇中,他运用一则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现在我们用矛盾一词就来源开此,但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他的目的是要反对儒家、墨家思想,说明“势治”和“贤治”是不相容的,矛盾之说的实质是要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禁止相互对立的各种学派,使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这个思想中体现了较丰富的朴素辩证发展思想。①关于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不平衡性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韩非较多的重视对立面的斗争。他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对立面是不相容的,也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双方的斗争,才加快了事物发展的进程。但他对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即对矛盾的同一性并非完全否认。他认为“明主之道”,如能“明法制,去私恩”,即使“君臣异心,相交以计”,但仍然可以“以计合”,形成对立的统一体。他还说,“君臣不同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这就是说,君臣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如能各就自己的地位发挥作用,也可以做到“上下和调”。这就说明,在事物的发展中,不能只强调斗争性,还要强调统一性,否则,事物发展就会受到阻碍。②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性思想。韩非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韩非看来,奉法与否和执法是否坚决,是国家强弱转化的条件。他还以水、火为例,来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可以克火,但若把水限
制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开,这就是因为水失去了胜火的条件。这些思想是合乎辩证发展思想的。③关于斗争在摧毁旧事物中的作用。在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古与今、如何对待社会变革等重大问题上,韩非认为,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斗争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亡征》篇中指出,蠹、隙是木折、墙坏的内因,那么疾风、大雨就是外在的客观条件。韩非通过对事物内、外因的分析,说明大风疾雨式的社会变革和斗争是摧毁行将灭亡的旧势力的决定性的作用,这样才能加快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论
韩非在论述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认识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韩非继承了商鞅等前期法家关于古今异势、因时变法的观点,并深入吸取了老子和荀况等人的哲学思想,提出应根据盛衰存亡之理来“变古易常”,主张“美当今”,反对“法先王”。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韩非强调“因时变法”,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当时的现实是“多事之时”,“大争之世”,因而,“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在韩非看来,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统治措施也要作相应的改革。他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他举例说,如果在夏朝还有人在树上筑巢而居,钻燧取火,一定要遭到鲧和禹的讥笑;如果到了商、周时代还把疏导江河作为最首要的事,一定要遭到商汤和周武王的讥笑;那么,现在还去赞美他们的治
国方法,并拿到今天来实行,也一定要遭到“新圣”的讥笑。可见“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的这些观点,对于商鞅以来地主阶段的变法活动,作了有力的理论论证,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实际和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
韩非还对历史的发展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人类社会“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是一个发展过程。其原因在于人口增加较快,而社会财富却增长较慢,所以“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这是试图从社会的物质原因,从社会内部的矛盾现象,去探求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具有合理的思想因素。
三、“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的发展规律论
韩非在《说林上》中讲了一个故事,纣王做了一把象牙筷子,箕子因此而很害怕。因为箕子认识到,纣王做了象牙筷子,一定不能再使用陶土制作的碗来盛羹了,而一定要用犀牛角或玉做杯子,有了这样的杯子,一定不能用来盛豆饭了,而是要盛旄象豹胎等美食;接着也一定不能再穿粗布的衣服,住茅草屋了。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追求欲望,那么,天下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了。圣人看到细微的地方就能知道事情的发生,见到事物的开始就能知道事情的结局。这个故事从三个方面体现了辩证发展的思想:①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韩非提出了“道理相应”的自然发展规律观,他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
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与客观事物相始终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性,是体现在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普遍规律。韩非认为,与道相对应的是“理”。韩非所说的“理”是指一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具体法则。千差万别的事物之所以互不混杂,就在于各有其长短、大小、方圆、白黑等形象和轻重、坚脆等性质,“理”就是事物的这种特殊性、特殊规律。不同的事物,各自具有不同的规律性。“道”是综合万物之理的总规律,“道”寓于“理”之中,“理”离不开“道”,又体现了“道”,这样,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被人们所认识。②透过事物的现象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韩非不仅辩证地论证了“道”和“理”的客观性,而且还认为“道”和“理”是完全可以被认识的。他说:“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协处以见其形”。这就是说,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通过“道”在具体事物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功用去认识和掌握。③事物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象故事中讲的纣王一样,他的欲望是从改变筷子开始的,但随之会越来越大,进而演变成贪欲,进而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最终导致亡君亡国。这就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 ……此处隐藏3021个字……共产党人独立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道路,1930年1月,毛泽东通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这条新道路进行了初步的论证。同年5月又通过《反对本本主义》对这条新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哲学上的论证。
在这篇着作中,毛泽东第一次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这里,“从斗争中”讲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讲的是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思想路线是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在这篇着作中,毛泽东先生对于各类思想的阐述十分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理解,同时对我也是另一种启发,我还将继续钻研下去,请关注我以后的思想汇报。
第四篇:2014年5月党校学习思想汇报: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辩证统一
2014年5月党校学习思想汇报: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辩证统一敬爱的党组织:
每一次在党校学习都会有许多收获,有心灵的震撼,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有深深的历史责任感,也有巨大的信念。当学习了党的纲领,学习了要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辩证统一的时候,我百感交集。
一个政党的纲领,规定着这个政党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标志。制定正确的纲领,对于工人阶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既有确定每个阶段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论述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纲领问题上的根本立场。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一般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个方面。最高纲领是灵魂,起导向作用,决定最低纲领的性质和方向;最低纲领是基础,起阶梯作用,反映最高纲领的阶段性要求,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为了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目标与途径、不断发展与阶段发展、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党人既要志存高远,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努力奋斗。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和深化,是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为实现这个基本纲领而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如果在这个现实斗争中不忠诚、不热情,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党的最高纲领,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
者。中国古代“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
律,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惩罚。一个政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如果为了早日达到远大的理想目标,而不顾客观规律,一味超越阶段地蛮干,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干出“揠苗助长”那样的傻事来。
党的xx大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必须以全部精力、全部热情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汇报人:xx
xx年8月6日
第五篇:舍得的哲学思辨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很荣幸我现在可以骄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对我是巨大的鼓舞和肯定,同时也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现在我更加清晰自己的责任,我想只有通过我不断的努力才能更进一步。今天我就一个我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向党组织汇报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所得。细细品味“舍得”二字:能开能合,能前能后,相反相成,相融相摄,充满着先人造词的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
“舍得”一词的广泛应用,表明了人们间的一种处事态度,反映了主客观的多重辩证关系,在插入了“不”(否定)或“有”(肯定)之后,更见其智慧深邃,意蕴深长。
现在,人们对舍得的理解和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本意的范围。在坊间小巷,我们时常听到:“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要得就要舍。”在现实社会,我们经常看到:当权衡一件事情利弊时,许多人会考虑怎样舍得;当经营某项实际产业时,不少人更会考虑是否舍得;当遭遇天灾不可抗力时,大多数人都不能不舍得。辨其现象,析其真谛:舍得是亏也是盈,舍得是出也是入,舍得是因也是果。
舍得是一种抉择,还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舍不得,意为不想放弃已经有的或将会有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合乎情理,无可厚非。因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怎能轻言放弃?不过也有极端者,古代中国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之士,外国有“出文钱如同割掉身上肉”之人,这已为人们所不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多,舍得的人越来越多,舍不得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否则,“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不会家喻户晓了。
不舍不得,意为没有付出就不应该有收获。这既符合中国古代以来就存在的公平观念,又符合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公平规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不会生金蛋,不劳而获必然大失公平。“守株待兔”之人怎么愚蠢,他都是有付出的,符合不舍不得的观念。“无本万利”之徒怎么聪明,他都是没有付出的,违反不舍不得的规则。当然,
在任何社会不舍也得、不舍多得的事情都会发生和延续,只不过需要人们采取各种办法使这样的事情尽量少一些罢了。
有舍有得,意为做了付出就应该有收获。从市场经济层面看,有投资就应该有回报;从和谐社会层面看,做了好事就应该受褒奖。这只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又较多,有舍不得、有舍少得的事情,像投资的“打水漂”、“堵窟窿”一类,也重复发生,所以才需要人们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而和谐社会是动态的、不断克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又难料,做好事无慰藉、做义举不领情的现象,像“英雄流血又流泪”、 “救人者成被告”一类,也并不鲜见,所以才需要社会努力弘扬正气和扫除邪气。
在我看来,舍得,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奉献。共产党员既要同群众打成一片,又不能混同于一般群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共产党员都要走在群众前头,讲舍得,作奉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舍弃了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许多同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都永远感动着全体人民大众,永远激励着我们身体力行。我希望党组织能够看到我积极要求进步的努力,然后更严格的考验我,让我早日成为合格而优秀的正式党员。
汇报人:haoword
2014年4月4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