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
2.探寻诗歌意象,品味意境
3.自主探究研讨,欣赏“三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三美: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法,品味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由学生回忆过去知道的有关送别的诗句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朗读指导
1、注意朗读的节奏要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要突出。
3、音量适中,音调舒缓得当。
4、投入感情。
学生自读,正音。
播放录音,体会意境美,
对朗读节奏的划分指导。
四、整体思路
1、品一品,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读,体会诗人情感。(幻灯片出示图片)
参考句式:我喜欢图,诗中这样写道,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教师小结三美,让学生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一)音乐美。
(二)绘画美
(三)建筑美。
2、赏析完后总结本首送别诗和其它送别诗的不同地方。
3、归纳总结本诗。
第二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 学习重点:
1,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三美
三、 学习难点:
,1,诗歌意象的把握及传达的情感
,2,体会诗人在康桥物我两忘的情怀
四、 主要教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五、 学法指导:
六、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提问导入,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着墨较多
的感情,大家回忆一下,写离别的古诗词都有哪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高适《别董大》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独立那么多古人离别的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再别康桥》
(二)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和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 “康桥”即现在的 “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胡适先生曾经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 初读感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明白了题目中的“再”
是诗人故地重游, “康桥”是诗人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通过一个“别”字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诗。那么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曾经体会的离别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读出的本诗表达的离别的情感。(怀念、感伤、惆怅等)好了,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康桥的眷恋及离别的感伤之情。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具体是怎样表达一种别情。
(四) 理解分析诗歌情感:
1,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从古至今的文人通常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情感,而诗歌又通常是借用意象来传达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你从哪些意象看出诗人心目中和眼前的康桥是如此美好值得眷恋的?
(1) 第二诗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
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用暗喻把柳树比
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
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
美丽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而新郎对新
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注意这里的意象
用的“柳”“夕阳中的新娘”
(2) 第三诗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对于
自然界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康桥的如此美景下,
诗人却甘心做一条卑微的水草,康河的流水、水
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
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
河中的一条水草。
(3) 第四五诗节,诗人在映着彩虹的潭水里漫溯,在
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沉浸在康桥的美景里,身
体和灵魂都已经与康桥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
的境界
2, 诗人为什么对“康桥”如此眷念?
从表面来看,康桥傍晚景色的美吸引着诗人,但这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首先康桥是诗人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其次诗人在康桥有着非常美好的情感回忆。正是在
康桥,诗人遇到了心仪一生并苦苦追求却无法终成眷属的美丽的林徽因。
3,你从诗歌哪些地方能含蓄地看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此处隐藏8796个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极平常、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别绪。
(2)了解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3)体会诗首尾照应的写法,领悟诗的音乐之美。
(4)分析体会诗的色彩之美,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色彩的丰富和颜色搭配的巧妙。
2.过程与方法
(1)《再别康桥》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要在了解诗人的特殊经历的基础上进行。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力争做到当课背诵下来
(3)徐志摩是一位很有特点的诗人,他的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华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体会其诗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首诗的节奏你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学子寻梦的足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难点:了解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 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后收入《猛虎集》。“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 一生的诗文中,而《在别康桥》是其中地有名的一首。
徐志摩 (198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京,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楣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 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名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诗歌思路
诗的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照应。
三、学习诗歌
1.朗读第一节诗,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朗读第2--4节,分析两个比喻句的精彩之处。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温润可人、艳丽娇媚的新娘;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梦游一般,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巧妙构思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尽显诗人对康河的依依不舍之情。
3.朗读5、6两节,诗人怎样将诗推向高潮?
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下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的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诗人苦心寻得的毕竟只是梦境,而现实之中,诗人面对却是离别,那虚无缥缈的喜悦和“彩虹似的梦”终究难以掩饰诗人心中似淡实浓的离愁。因此诗人选择的是沉默,此时的沉默无言,不知要胜过多少情语!
4.最后一节是如何照应首节的 ?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照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离愁别绪。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四、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地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思想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戏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音乐美:如整首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加了诗的音乐性。
六、小结
本诗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表现了极高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文章: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