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橡皮泥教案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橡皮泥教案 篇一1 发现并分析问题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对猜想“导体的电阻和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它的认识也处于比较肤浅的阶段,再加上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在课堂上表现茫然,觉得无从猜起,尤其是“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这两个影响因素。不少老师采用将“电流”类比“水流”,借助“水管中的水流受到水管的阻碍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联系到“水管的长度”和“粗细”,再迁移回“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效果仍然不佳,只是将一个抽象的问题换成了另一个抽象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结果成为教师的“启发式”猜想,学生思维被迫跳跃,难以理解。
2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认识了一些常见导体,也知道可以用同一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来显现导体电阻的改变,电路见图1,为便于接入导体,图中M、N处接两只鳄鱼夹。
3 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很多时候华丽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能设计实验,为学生的猜想提供真实的猜想依据,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在实验中如果能让学生们亲眼看到当我们改变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时,导体的电阻也发生明显变化,那该多好啊!只是在选择导体时,难以找到能轻易改变长度、横截面积的“柔软”导体,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进行突破。
实验方案1 能够“拉长”的铅笔芯。考虑到铅笔芯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导体之一,准备采用将两支铅笔芯并排捆绑,然后进行局部“拉长”的方法进行。为使两根铅笔芯之间接 触良好,选择了普通文具店也能购买到的“考试专用”扁口铅笔芯。将两支铅笔芯叠放,用两枚小橡皮筋进行固定,注意两头分别露出一小段,便于用鳄鱼夹接入电路,如图2。实验时用两只鳄鱼夹分别夹在铅笔芯两端(单根),观察电流示数。然后将两只鳄鱼夹轻轻拉开一定间距(注意不要使笔芯脱落),如图3,此时可以看到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减小,实验完成。
由于铅笔芯比较细,这种实验方案的器材可见度不是很好,所以又设计了以下方案,使实验的可见度和现象更为明显。
橡皮泥教案 篇二关键词:科学;教材分析;案例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常常以独特的魅
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验需要,作为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我,对教材的部分实验材料进行了适当改进,并且通过实践获得的效果不错。下面以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中第六课《在星空中一》实验材料改进为案例,就自己在教学中实验材料的改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宇宙》中第六课《在星空中一》实验材料改进案例
1.教材分析
(1)《宇宙》这一章节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章节。从《在星空中一》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主要是开展“了解星座”和“建一个星座模型”这两部分的教学。
(2)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建立起“北斗七星”这星座的正确概念。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其实这七颗星,离地球有远有近,远的离地球有近150光年,近的距地球也有50光年。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2.教材中现有的实验和可利用的实验材料
(1)实验目的。①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②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就不同,这样培养了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2)建立星座模型可利用的实验材料。给每组学生准备50厘米正方形:纸板、细线、橡皮泥,给全班学生准备:全天星空图、投
影仪。
(3)建立星座模型的实验步骤。①引入:出示星空图,同学们,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看看天空中的星图,你能说出星座名称来吗?星座又是什么呢?②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中的大熊星座。③制订实验方法:请学生按要求在纸板上打7个小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模拟图。
⑤把模型放到投影仪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⑥交流发现:从橡皮泥球不同的影子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若将这些影子想象成天空中的星座,你对星座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3.实验的局限性
(1)按教材要求,在学生建立星座模型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50厘米正方形:纸板、细线、橡皮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按教材要求在纸板上打7个小孔,又要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还要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
(2)有一部分男生很少用过这种细线,笨手笨脚的,每个实验组花了20分钟也没有把实验模拟图安装好,这样花费时间长,效
率低。
4.实验材料的改进
给每组学生准备50厘米废旧的正方形KT板、细铅线、泡沫小球,给全班学生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5.实验创新之处
(1)仪器更容易。改进后装置简单轻巧,做成后又便于长期保存。
(2)操作更简单。操作简单是改进实验的最大亮点,给每组学生准备50厘米废旧的正方形KT板、细铅线、泡沫小球,学生仅用8分钟时间就完成了制作过程,而且实验效果明显。
(3)现象更直观。因为细铅线改成了细线,“北斗七星”不再缠绕在一起,所以,可随意将装置移动,学生更能看清实验投影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改进的几点策略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深知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在改进实验的材料上,我还有一些自己的做法:
1.实验材料的改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那些包装使用的泡沫、瓦楞纸箱、饮料瓶等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垃圾,但稍加改进,可成为科学课研究抗弯曲能力、浮力、气体热胀冷缩的好材料;还有像一些我们教师用剩的粉笔头,可能平时我们不会发现它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却可代替岩石,帮助学生做“岩石磨圆实验”,而且效果明显。
2.实验材料的改进,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材料 ……此处隐藏3290个字……浸没在液体中,又要保持两只瓶和瓶中沙的总质量相等。首先让两个瓶浸没在液体中,测出它们各自受到的浮力,发现大瓶受到的浮力大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学生的猜想似乎是“正确”。慢慢从液体中提起大瓶,发现当大瓶露出液面后其受到的浮力在减小,再往上提,大瓶受到的浮力还会小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本身的体积是无关的。
实验到这里,教师追问:物体受到的浮力除了跟液体密度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可以回答: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即液面下的体积有关。因为有量筒测不规则物体实验的经验,学生能接受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就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二、教学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没有想到的,就认为是“生成”;凡是教师想到的、准备好了的教学内容,就是“预设”,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都希望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生成性学习与预设性,不是针对教师是否有准备而言的,恰恰
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自然产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动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预设”的。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她的教学经验,几乎准备学生会猜到的影响浮力大小的所有(相关或无关)因素,通^教师“预设”的实验,探究学生当场“生成”的问题。学生经历一个个实验,去伪存真,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构建起生动的物理模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无法应对“生成性”的问题,常常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探究,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认知,而且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也许有教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初中课程标准中,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已经降低了难度,我们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探究,值不值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有专门的器材,当重物浸没在液体中时,测一下受到的浮力大小,再测一下溢出液体的重力,马上就可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呢?我们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终点看起点”,用我们有经验的成人观去看待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学过程能简单则简单,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忽视了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孙子兵法有一个主张,叫“以迂为直”,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看似走了点“弯路”,实质上学生除了收获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体验更多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收获严谨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橡皮泥教案 篇六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步,新课导入。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前老师已经批改了大家的学案,并进行了批注。请对照学案,把你的想法和组内的伙伴们交流一下,交流的同时并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动手操作来验证你的想法。”学生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学案”的先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感知。教师在课前对学案的批阅,知道了学生的 “疑惑处”,使教学真正达到“目中有人”“以学定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组内交流,尝试同伴互助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困惑。
第二步,全班交流释疑。①完成“学案”1题: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如:橡皮泥、土豆等,它们的形状是: 。(填“规则”或“不规则”)②完成“学案“2题:想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组1:我们认为橡皮泥、土豆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全班都正确)。
组2:我们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数据,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板书公式)算出橡皮泥的体积。这是我们小组的想法,请问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组3: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保证捏成标准的长正方体,否则测量它的长、宽、高数据时会出现偏差,体积算不准确。
师:你的建议非常好(指组3)。在把橡皮泥捏成长、正方体的过程中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形状改变了,体积没变。
师:在数学中,这叫“等积变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演示计算橡皮泥的体积,学生学会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体会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分别达成了学习目标①③。
师:这个土豆能变形吗?怎么办?
组3:我们把土豆放进水中来测量它的体积。先看好原来水的体积是600ml,土豆放进去,水面上升了,这时水和土豆的总体积是750ml,用750ml-600ml=150ml(板书),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像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水法”。你知道有和这个方法类似的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乌鸦喝水”。
师:在数学中,是运用了“等量替换”思想(板书)。在刚才测土豆体积中,谁的体积等量替换了土豆体积?
生:上升水的体积。
师:在“曹冲称象”中谁的质量等量替换了大象的?
生:石头的质量。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三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用“排水法”求体积的操作中,能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体会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能联想到“曹冲称象”“乌鸦喝水”故事,体现了思维的层层递进。分别达成学习目标②③。
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第一步,完成“评价检测单”1题:求玩具小鱼的体积吗?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检测单上,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完成情况。全班交流。组4学生说:450-300=150ml=150cm3。全班正确,达成学习目标②。
第二步,完成“学案”3题:你的方法还可测出 、和 的体积?(选择一个物体操作验证)
生:石头等可以沉下去的物体的体积,如苹果(边说边演示)。
师:能准确测出吗(边说边演示)?
生:不能,因为不能全部浸入。假如把苹果恰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就可以。
师:乒乓球呢?
生:不可以,可以把乒乓球放进装满沙子的杯中测量,这叫排沙法,对吗?
师:正确。图钉的体积怎么求?(把一个图钉扔进水中)水面有变化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先求100个图钉的体积,再算出一个的。
第三步,完成“评价检测单”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评,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评教学的一致性最易被教师忽略,一节课学什么(学习目标)、怎么学(学习过程)、学得怎么样(学习结果),必须从始至终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练习检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逐一对应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反思总结,深化理解
师:回顾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内容?
生1:学会用“等积变形”或“排水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2:知道了“等积变形”“等量替换”数学思想。
生3:我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了怎么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4:我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橡皮泥教案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